我有一个很健谈、爱讲道理、爱分享知识的爸爸,我一度习惯于忽视他的道理大全,只在迷茫的时候针对性求助。
我有一个哥哥,话少却句句让人叹服,哪怕他很繁忙,我也会在遇到困惑时第一时间求助。
单看这些,好像就是代沟问题。
其实,我哥哥也比我大一轮。要是真说没有代沟,也不可能。我只比弟弟大九岁就已经感受到了两个时代。
但他的生活态度确实对我的影响很大,尤其是成年之后。
以前我很纠结很拧巴,在情绪上患得患失,在事情上瞻前顾后。但他是一个很自在的人,确定好目标就做事,此路不行就换一条,人生很长,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主题,好好生活好好学习。
其实这和我前十几年接受的思想教育是不一样的。爸爸是一个很有抱负、很积极进取的人,我耳濡目染的是“别人可以你为什么不可以”,我认可的是一定要出人头地才是幸福成功的活法。这是两个派别,但对我性格和三观的塑造都有影响。
那为什么遇到事情我还是更愿意听哥哥的想法呢?为什么同一个道理,哥哥说出来就更能让我认可接受呢?
当然,肯定因为他很有智慧,不过对于浅薄的我来说,他们肯定都很有智慧。
其次呢,我想是因为哥哥是站在一个很平等、尊重的角度,倾听、给出见解。
是的,只是见解,不是意见,也不是建议。
他会认真听完我絮絮叨叨、模糊不清的想法,虽然回复很少但很郑重地去跟我共情,情绪平稳,不替我担心也不替我着急,甚至在我情绪焦虑迷茫丧气的时候,给出安抚。
他无意做我人生的指导者,也无意去教会我什么,他只是分享经验,却让我觉得我有选择。
他宽阔,可以接受我给出的各种奇思妙想,鼓励我大胆去尝试,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“课程”,无法规避,但也无伤大雅。
他谦虚,从不觉得他可以帮我做决定。知道我很迷茫、知道我在寻找自己、知道我处于自大又脆弱的时期,所以在发现我任何一个亮点的时候都以最大限度地预设鼓励我,因为他想让我知道,这个世界的包容性很大,你的职业也不应该固定在已有的选择上,你可以有很多可能。
他很励志,高考失利后被调剂到完全不能接受的专业,他默默考了研,然后考上了浙大。默默考了法考,然后拿到了最难考top3的证书。默默开了律师事务所,对他所有不了解的行业都抱有好奇和敬畏,利用一切时间去了解、去拓宽他的储备舒适区。最近他在自学会计。
也许他不觉得自己励志,他只是默默干了自己想干的、该干的事情。但这就很让人佩服了,毕竟人大多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,但也是大多都干不了。
这些无疑让他的话语更加有了重量和说服力,所以哪怕他经常只是淡淡地说一两句,我也会很认真地记下。
他情绪稳定,可能就是因为他包容、尊重,不想改变任何人,所以他能保持情绪的稳定,不急不恼,甚至语速都不怎么变。就好像:你认不认同我我都不在乎,因为我明白自己、认可自己、相信自己,我可以对自己负责,而你也一样。
也许有人会觉得,哥哥之所以可以这么稳定有力是因为他不是爸爸。
他确实还不是爸爸,但我们姐妹都戏称,哥哥以后带孩子一定是坐在堆满零食的沙发上,一人一包看电视,不计较营养或垃圾,不在乎学习和赛跑,只是自由生长。因为他觉得世界上的大部分都只会是普通人,而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也可以把一生过得有趣又幸福。
更重要的是,他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告诉了孩子,处事风格做事原则。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。
他最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爸爸,我暂时还不确定,但我觉得,或许,在如何做父亲的问题上,可以试着跳出爸爸这个身份,就把自己当作哥哥,这个时候你会怎么面对孩子,也许会少了些自己吓自己的焦虑和担忧,在和爸爸这个身份拉开一段空间,可能会更乐观有耐心。
也许比让孩子过得好相比,和孩子建立一段信任、稳固、安全的亲子关系是更难却更重要的事。有时候听话可能也会伴随着弱小,而父母想要的影响力可能是从剥离“父母”这个身份开始的,当剥离身份的外壳之后,你的性格、心态、思想、行为等等的方方面面时刻都在塑造着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。当你不再以身份作为权威去施压,而是靠人格魅力让孩子认可的时候,孩子会心甘情愿地听取你的意见。
所以要怎么才能让孩子愿意听话,愿意听“老人“帮他规避的危险与冤枉路呢?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,我想应该是:
首先,避免情绪化的沟通。什么是情绪化的沟通,基本上就是我觉得你不爱我,你觉得我不尊重你。如果你爱我,你就会支持我、接纳我;如果你爱我,你就会相信我、尊重我。
但我们一定要率先跳出情绪的沟通,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是在慢慢完善的,我们不能指望小婴儿可以忍住哭泣,我们也不能指望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忍住躁意,生为成年人的我们是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的。
你一定要相信孩子对你的爱永恒又纯粹,爱与听不听话无关,不听话的孩子也是爱父母的,也是尊敬父母的,所以当矛盾发生的时候,一定不要用“不孝顺“、”不尊重“这类的词来定义孩子,他们会很委屈,情绪就更多了,更没有办法冷静讨论问题了,这样除了会增加矛盾点,并不能帮我们达成共识或者建立良好的情感流通。
情绪是用来撒娇的,不是用来理论的。情绪化的本质是你为什么不能像我想的那样爱我,所以不管他再张牙舞爪、面红耳赤,说到底都是希望你爱他,关心他、认可他、支持他。如果这些有难度,那唯一重要的是,控制你自己的情绪,让你的情绪有意识地流动。
第二,对于生命怀有敬畏心。除了尊重生命的至高无上性,还有尊重生命的多样性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,路是不一样的,机遇是不一样的。比起时代的大环境,人是渺小太多的存在,我们对于自己生命的掌控力尚且在不断努力中,又怎么能奢望自己可以控制别人的道路呢。相信生命的奇妙,也相信生命的韧劲。
对于自我意识萌发、生长的孩子,面对不会危及他们生命的问题的时候,努力地去控制自己想要指导、改变他的冲动。
你要意识到:没有孩子不会摔倒,但每个孩子都能意识到什么是疼痛。你可以让他自己碰撞,吃亏了受伤了无助了,自然就明白之前做法的狭隘了。虽然我没有做过父母,但我能了解,为人父母之心,时刻记挂担忧,因为走过更多的路,所以也记住了路障。不过,路也会不断扩建新修不是,就算多绕了个红绿灯也不是值得你们互相伤害的事情。
父母和孩子的信任、认可、陪伴、包容、支持,这些爱是更加重要的东西,这才是可以让孩子一往无前的底气。
第三,交流一定要真诚又平等,切忌以父母的权威去施压。上述所说是很理想的情况,但为人父母少有这样松弛的,你真说出你的想法和担忧也问题不大,只是说出来的方式就需要一些智慧了。
对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孩子,也许他会因为一时的弱小而妥协,但如果他不是真心认可你、认同你,对你的信任就会开始动摇,当有一天遇到措手不及或者比较重大的问题时,他就不愿意再找你沟通了。可是孩子不可能一辈子都能在你身边、在你的看护下,当他长大后,如果一件事他真的不愿意跟你说,你可能真的就不会知道了。
其实很多父母并不是想实时监控孩子,只是希望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妥善解决,能避免伤害,好好的。那这个时候咱们就要明白,可以左右孩子人生、造成不可挽回伤害的决定是很少的,具体的标准因家庭而异,所以在这些标准之上咱们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氛围,这样在遇到真正的困扰时孩子就会敢告诉你,敢于听你的建议。因为他知道这个建议没有压迫,只是分享经验,没有否定,只是传递能量。
当你真诚的时候孩子是能感受到的。当你坦诚你的担忧和焦虑的时候,也许孩子会觉得多余,但他一定会收起身上的刺,因为他们也很爱你们。
愿我们都能有温暖又舒适的亲子关系去抵御无助与迷茫~